天下 作者:梦溪石

    分卷阅读213

    罩在阴影里,看不大清楚。

    张四维瞧着瞧着,不经意发现这二人的坐姿居然如出一辙。

    在这个当口,他不由琢磨起来,皇帝与眼前这两位阁臣都是师生关系,平日里对首辅次辅,似乎一视同仁,一样敬重,不曾驳了谁的面子,当施政有冲突时,一般都是采取折中的方案,让彼此皆大欢喜,这说明皇帝无能吗?不不,现在比起先帝时,可是好太多了,他在一点一滴掌握权力,让众臣感受帝王之威的同时,也让朝局慢慢地好转起来,这样一个不动声色,善于忍耐的人,怎么会是一个无能的帝王。

    那么这一次,皇帝会倾向谁呢?

    魏学曾忍不住出声:“恕下官愚钝,书院所在,正是传道授业解惑之所,即便有个别人言语失当,怎可因噎废食,将天下书院都一概否决?”

    他还是少了点火候,虽然想反对,却承认了一个前提,“有个别人言语失当”,这等于授了张居正话柄。

    张四维暗道,又看了赵肃一眼。

    果不其然,张居正立马冷笑:既是言语失当,妖言惑众,正所谓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如此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就算惩治了这些人,也一样换汤不换药,倒不如切断源头,斩草除根,以绝后患,至于传道授业,自有官学,与书院何干?”

    平心而论,张四维也不赞成张居正如此决绝不留余地的做法,但是他更想看看赵肃是怎么应对的,所以从头到尾就没吱声。

    王国光、殷正茂等人,都表达了对张居正的赞同。

    张居正气势迫人,环顾一周,见其他人没说话,便对皇帝道:“陛下?”

    就在此时,赵肃慢腾腾地开口:“臣也以为元翁言之有理,书院是该好好整顿一番了。”

    这是示弱?其他人都看向他。

    张居正却没有被他的态度绕过去,冷冷道:“是关闭,不是整顿。”

    赵肃笑了笑:“如果书院不再随便针砭时政,元翁还坚持要关闭么?”

    张居正直觉这里头有语言陷阱,便道:“只要书院存在,那些书生就不可能不说,还有那劳什子风云录,都是吃饱了撑着才能折腾出来的!”

    赵肃执着反问:“那元翁说的情况不再存在,是不是书院就不必关了?”

    张居正皱眉:“你这是何意?”

    赵肃微微一笑,从袖中抽出一封折子:“元翁担忧的问题,也正是臣今日想向陛下禀告的,太祖皇帝设御史,赋予他们不以言获罪的权利,但是同时也滋生了不少人借风闻言事来打击政敌,甚至扰乱朝纲的事情,相信在座诸公,对此感同身受,民间士子议政,同样也有此利弊,一方面可以监督百官言行,但另一方面,他们身无官职,并没有这项权力,胡乱议政,只会让百姓惶恐,也让朝廷失了威望,所以臣赞同元翁所说,不能再纵容他们胡说下去。”

    这是太阳打从西边出来了,他居然赞同张居正的话,挖坑来给自己跳?

    每个人都在看着赵阁老,仿佛他脸上开出了一朵花。

    只有申时行事先已与他商量讨论过,不动声色。

    而皇帝虽然已事先听过他的想法,此刻仍禁不住好笑。

    他这么做,有几分是吊别人胃口,有几分是想捉弄人呢?

    谁会知道温和沉稳的赵阁老内心,还有点儿顽童般的劣质?

    第131章

    赵肃不是铁板神算,算不出张居正要下哪一步棋,但这份折子却已经被他随身带了好几天,一直没拿定主意要不要拿出来。

    明朝书生喜欢论政,是从嘉靖中后期开始兴起的,闻道台的创立,更将这股风气推上顶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末顾宪成的这幅联子,就反映了当时一个现象,但凡一丁点事情,这些读书人都可以拿来说上一嘴,皇帝不上朝了要说,宦官掌权了要说,朝廷颁布了哪条政令也要说。

    现在时间提前了几十年,在赵肃的间接推动下,士林论政的声音越发响亮起来,这对朝廷施政是有一定影响力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不分青红皂白,单凭喜恶的言论,也会惹来权臣的厌恶,甚至可能让朝野上下陷入无休止的打嘴仗里,最终无人做事,国家灭亡。——每一件事物的存在,都是一把双刃剑。

    赵肃很明白其中的利弊,所以他要尽力保护它,让它成为独立于朝廷之外,又对天下万民有益的事物,却也要去制约它,不能让它发展太快,太超前,以至于超越时代,最终只剩下负面影响,重蹈历史的覆辙。

    如今身在历史之中,当局者迷,他不知道自己这个办法,是对还是错,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产生怎样的后果,所以即便和皇帝、申时行等人都商量完善过,他还是不敢轻易拿出来,心中一直摇摆不定,这是他来到这个时代之后,第一次发现作一个决定是如此艰难。

    翻开史书看前人,有时候看到王安石变法中的弊端,看到岳飞被十二道金牌追着奉诏回朝,历史由此拐了个弯,读史的后人替前人顿足懊恼,却不知道当自己身在其中,前路茫茫,对历史走向不清楚的时候,往往比这些古人更难抉择。——赵肃便是这种感觉,他生怕自己的蝴蝶翅膀扇得太大,不小心把明朝提前几十年给扇没了,给中原百姓提前几十年扇来兵祸,以前做的那些事情,尚且有迹可循,但是步子眼看越迈越大,没有人知道他时常深夜在书房里来回踱步,翻来覆去地推算思索,让自己尽量不要行差踏错。

    以张居正的性子,能够容忍书院存在到现在着实不容易,赵肃知道他迟早会对书院下手,却没想到来得如此之快,而且准备充足,摆明是冲着自己来的,这让他不得不下定决心,拿出那份折子。

    张居正既然不想让书院议政,那赵肃便顺了他的意,今后除了闻道台之外,一律禁止士子在书院开坛辩论,这是赵肃的妥协。

    除此之外,另外有渠道,可以让士子们发出声音,就是邸报形式的小抄。

    从西汉时期,中国就有了邸报,把朝廷人员变动等大事附在竹简上,给全国各地的官员查看,发展到宋朝,上面记载着朝廷诸多大事,皇帝旨意等等,已经有了类似于后世党报的模式,等到明朝嘉靖年间,言路大开,士子们的言论也以手抄的形式流传在民间,口口传诵,流传度不广,但是大家的热情是高涨的,只是苦于印刷术无法普及,所以小抄也仅限于某些地区甚至某个书院而已。

    到了最近几年,由于西方传教士

    分卷阅读213

    -

章节目录

天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梦溪石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梦溪石并收藏天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