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村人其实也不懂什么政事,更不知晓盐政改革后的一些具体的举措。他们只知晓的是,原来的食盐要好几十文一斗,朝廷让这些盐商来卖后,食盐就便宜到十五文一斗!
    能让他们吃上便宜盐的商人,大概率就不会是什么骗子。
    而且小老百姓也有他们自己的智慧,万一这些人真要是骗子,他们其实也不是那么的害怕的。
    毕竟这些人是雇佣大家在本地开荒耕种,骗子能带得走各种物品,却绝对没办法带走土地的。
    有土地在,地里到时候说不定还种着粮食,那他们算下来也不会吃亏了!
    然后没过多久,郭家商行也从定州又雇佣过来了一大批的百姓,一起开荒耕种。
    因着一下子整出这么大的动静,自然也就引起了北边边境军队的注意。待到军队派了人去打探,才知晓是给他们运输过军粮的郭家商行在这里进行大面积的开荒种地。
    “好!”听闻汇报后的某副将当下就猛地一拍大腿,笑得更是合不拢嘴。
    想也知晓,郭家商行不可能无缘无故跑到这等偏远又寒冷的最北边疆来种地。那么最大的可能就是,郭家种的这些粮食,是给他们边境军队,好跟朝廷换取盐引的。
    “待过些日子后,咱们也安排一些人时不时的去周边转转,省得出现什么不长眼的东西。”边疆这种地方可不比中原那边祥和平静,要是郭家商行真种出了大片的粮食,还不知道会被多少人眼馋觊觎呢!
    这边还有不少被流放发配过来的犯人,因为犯的罪过不同,受到的刑罚处置也会有所不同。
    像有一些,就是全家受牵连一起被发配过来接收监管。监管也分几种,其中一种就是让他们在本地落户。这一类的落户是不可能给任何的银钱或是房屋的,什么都要自己去想办法。而且没有朝廷赦免的话,他们这一辈子都不得随意离开这里。
    郭家商行决定来这里开垦荒地种植粮食时,自然也是深思熟虑过的。因此他们一面安排人在地里劳作,一面也设置起了警报台和巡逻队。
    不过对于军队愿意主动给他们借点势,郭家商行还是感到了几分意外的惊喜。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
    很快郭家商行为了能获取到更多的食盐和节约成本,在北边边境开荒种粮一事,就在一些消息灵通的商人之间火速传开了。
    不仅如此,韩彻这边也一直在派人关注着这事。并且他还在适当的时候,派了官吏过去对郭家商行这次在边境开荒种粮的行为,进行了一番奖赏。
    这下子,在眼见着朝廷都表态了后,剩下的那些盐商就再也坐不住了。
    第145章
    再赠
    “郭家竟能有如此好运道。”想到官府还对郭家给予了嘉赏,其他盐商对此更是说不出的羡慕。
    别看商人在银钱上是没少挣,但在时下的社会地位却是真不高。上到高门世家,下到各地方官吏,但凡是有点小权利的,他们都不敢轻易得罪。
    要知道以往去其他州郡跑商时,一些地方官吏与当地豪强勾结,强买强卖的事,可是没少发生。这时候钱财损失都是小事了,能平安归家都能算运气不错了。
    这也就是商人爱攀附权贵的主要原因,在眼下这种社会背景里,商人要想把生意做大做好,身后没点靠山是真不行。
    韩彻也知晓大环境如此,故早前的条例里,就只针对监临官或五品及以上的亲属,做了强制不许参与盐业买卖的规定。
    “咱们也别再耽搁下去了!本就让那郭家抢了先,莫到时候连盐商的资格都丢了。”
    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全和边境不受到外来者的侵犯,朝廷会在延边驻守重兵防范。所以光是北面边境驻兵的军需物资,如此庞大的数量,却也不是郭家这一支商行就能满足得了的。
    这些盐商里面,许家商行早前中标的就也是给北面边境军队运输粮食。如今又有了郭家吃了第一口螃蟹,他们哪里还能坐得住。
    “现在那郭家已经抢了先,我听闻他们还从定州雇佣了人过去干活,只怕咱们过去也雇佣不到太多人来。不若先过去查看情况,确定好一切后,再从其他雇人过去。”说这话的,是许家商行的许二郎。
    “既如此,二郎你这几日就出发吧。”许父想了下,如此说道。
    以许家商行的实力,从其他州郡雇佣些百姓过去开垦荒地也并不是什么难事。因他们这些商行每每长途运输货品时,都会需要大量的人手。在一些开设有他们商行店铺的地方,当地一些汉子就没少被这些商行雇佣做事。
    只这一回,开荒种地耗费的时间怕是要比过去运输货品来得长一些。不过时间长,工钱也能赚取得多些。这对于时下绝大多数的普通百姓来说,他们几乎很难有额外挣钱的门路,还是会很乐意的。
    事情说定之后,许家很快就行动了起来。
    为着安全和方便,许二郎亲自过去考察一番后,所择选的开荒之地几乎就紧挨着郭家已经开垦起来的土地旁。
    郭家倒未曾想这么快就有人跟风,不过许家的到来,对他们来说也未必全是坏事。虽是有了竞争关系,但同样也有了共同分担风险和意外的同伴。
    毕竟这等边疆之地,实在比不得其他地方来得安全。
    就这般过得些时日后,又有一家商行也过来了。然后他们在本地雇佣不到什么人手做事,同样也是从其他地方雇佣了大量的百姓过来的。
    现如今,这边的百姓那可是非常的抢手。工钱由原来的十文钱一天,最近也涨到了十二文一天。就这还都是被几家商行抢着要人手,附近这一片的百姓但凡是有把子力气,几乎都被雇佣了去干活。
    干活挣得了银钱后,这边百姓的日子也就不像过去那么难熬了。这要是家里还有牛或者是驴、骡子这些家畜的,租佃给这些商行劳作,也能给家里挣得一笔银钱回来呢!
    一时之间,使得当地这几种家畜的价格也跟着上涨了不少。这些商行还从其他区域运输了不少的农具还有牲口过来,这样既能省力也能提高耕种效率。
    于是就这样,原本在过去历朝历代,都呈现一片荒芜的北面边境区域,也就不过短短时间,被这些商行带人开垦出来了一大片新农田。
    其中一个被这场面震惊到的,就是之前那位说是等过些时日后,要派些人时不时过去转转,以防出现什么不长眼东西的副将。
    这位副将听闻有好几家商行都过来这边开垦荒地后,还特地亲自带了人过去。在巡查完一遍后,他就赶紧吩咐人多注意着那边的动静,可千万别叫这些农田出现什么人为的破坏或损毁。
    然后当地的官府也是惊喜到不行。
    像他们这种在边境地方任职的官吏,过去是从未盼望过政绩能有多好。毕竟像这么一个偏僻荒凉到,朝廷都作为发配流放罪犯的地方,其他地方的百姓只要不是脑子有问题,都不可能跑这里来。
    于是现在那位任职的县令,只要一想到要不了多久,他所管辖范围内的那些荒地就能变成大片大片的良田美地,来年的税收不仅能完成府州下发的任务,甚至还能超额许多后,他这颗心就激动到忍不住怦怦直跳……
    为了能长久的留住这些商行,也是为了护住他自身的政绩,县令这边就也给予了一些扶持的举措。
    韩彻在收到这些情报后,还特地又带着韩老三,去了郭氏的那家盐店一次。
    掌柜的对韩彻显然印象很是深刻,在瞧见他来了后,更是笑得格外的热情。他还连忙吩咐伙计去准备好热茶和点心过来,用以招待韩彻。
    要知晓上次对方一个不经意的提议,可是让郭家既找到了能节省给边境军队运输粮食上的耗费,还让他们郭家商行得了朝廷的嘉赏。
    时下虽然对商人没有严苛到“虽富无芳华”的地步,但想要获得社会荣誉,却几乎是一件很难办到的事。
    面对掌柜这般热情的道谢,韩彻不甚在意的摆摆手,表示他当时不过是随口一提。
    掌柜的现在对于韩彻的身份其实是很好奇的,私底下也做过好一番的猜测。从韩彻的穿着和随行侍从来看,都被分析了一遍。
    由此也彻底排除了韩彻是同行的可能,实在是他们没见过哪个做买卖的,会这么轻易的就把自己的想法对外人诉说的。
    再联系到韩彻说他懂种地,又在安南待过几年,对北方边境的情况也是比较了解,家里大概率是做官的,而且很可能族人有在北方边境的戍边军队里任职。
    这会再瞧见韩彻对于郭家听取了他的建议后,获得朝廷嘉赏一事,这般不甚在意的态度,掌柜的便越发肯定自己心中的猜测了。
    韩彻也注意到了些,不过他并不在意,只一边喝着热茶,一边跟掌柜的闲聊起来。
    说是闲聊,其实大多也都是韩彻在跟掌柜的询问开垦荒地,或是北方边境百姓生活的一些情况。
    韩彻手里虽收到了情报汇报,但总没有当事人这般详细。
    这些也不是什么不能对外说的事,掌柜的又自觉韩彻是个官身,不会跟他们商行存在竞争关系,便捡着能说的,就都说了。
    当掌柜说到已经有好几家商行都跟风过去后,韩彻就问道:“那你们岂非竞争起来?”
    “这是没办法避免的!”掌柜的就一脸苦笑道:“只是未曾想过,他们会来得这般的迅速。”
    作为暗地里推波助澜的始作俑者,韩彻很好的发挥了作为官场人的厚脸皮,这会还一脸真诚的又问道:“我听闻北面边境的冬天极为的寒冷,每每入冬后,将士百姓皆饱受寒冷之苦。”
    “确实是比其他地方要来得寒冷许多。”掌柜的说道。
    “那你们可曾想过,在当地再种植些棉花?”韩彻就顺势道:“我还听闻当地棉花作价极高,想来定不缺市场。”
    现阶段朝廷大力推广主要针对的也都是一些适宜种植棉花的地方,对于北方这种过于寒冷,人烟又稀少的地方,政府扶持力度明显就不足许多。
    纵使有常平仓和漕运改革后,配合着一起对各地的货品流通都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但像北方边境这种路途过于遥远,又地处非常偏僻的地方,也还是难免存在着有一些做不到位的情况。
    就像韩彻未穿越前的时候,吉林那边的棉花种植,直到清朝初期依然未能得以很好的解决。当时棉花的物价,更是出现过“匹布可易稗子谷三石五斗”的现象。(1)
    “棉花也能在那么冷的地方种植吗?”掌柜的奇道。
    北方边境可不同于柏州那边,那里地寒霜早,世人皆以为这种气候不宜种棉。
    韩彻就笑道:“为何不能?”
    为了能抓紧眼前这个现成的推广助手,韩彻当下就仔细跟掌柜的讲述起如何在北方边境顺利栽种出棉花的种植技术要点。
    那些个极其专业的种植技术,先是把掌柜的说得听直了眼。待到后面,察觉到此事当真是可行的后,掌柜的忙唤来伙计,想要找来纸笔记下来。
    “倒也不用这么麻烦。”韩彻笑眯眯的,从怀里拿出一本册子,递给了面前的掌柜。
    这本册子里面所书写的,正是棉花从选种开始的一系列,适宜北方那边气候的详细栽种技术。
    “若担心第一次不甚熟练,可先择选地方试种。等试种成功后,再多多种植也不迟。”韩彻还给出建议道。
    掌柜的得了这份技艺,当下也是既高兴又不解:“郎君几次给予我良言,今日又赠予我这等好技艺,当真是让我受之有愧。”
    虽不知对方具体是何身份,但这两次往来,怎么看都觉得自家商行占了人家好大的便宜。
    “说来也是我实在不得方便。”韩彻便感叹道:“如今也只盼着,来日你家商行能在北地栽种棉花丰收。”
    “望不负郎君期盼。”闻言,掌柜的忙道。
    “如此便有劳你们了。”韩彻一脸高兴的说道。
    有郭家商行帮忙去北地推广棉花,再加上以百姓在农事上的学习能力。要不了几年,朝廷便可不费一丝一毫的力气,不仅能解决北地百姓饱受冬季严寒的苦楚,那边的将士们也能得到本地棉物上的供应了!
    注1:出自光绪《吉林通志》
    第146章
    试探
    当天下午,掌柜的就去了郭家宅子,向郭大郎等人说起韩彻今日又过来了一事。以及韩彻提议去北地边疆栽种棉花,还有他所赠予的那本棉花栽种技艺。
    对于册子里所书写的内容,在场之人看过之后,皆惊叹万分。
    北地边疆地区棉花栽种之所以困难,其主要原因在于春季地寒,不利于棉籽出苗。秋季降霜又过早,容易出现结蕾开放前赶上霜冻。
    册子里便有写到:北地栽种时,应选日照避风暖和处,于早春育苗,如此棉苗可生长畅茂且壮,虽遇霜冻也无妨碍。
    不仅如此,对于北地日照暖和,较为适宜种植棉花的区域,韩彻在册子里也做了几处地方建议。
    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哪怕如他们郭家,近来也算是往来北地边疆较为频繁了。但说实话,对于那边的气候环境,明显也是比不得对方这般程度的了解。
    “这位郎君恐非一般人,下次他若是再来店里,你切记要与他尽量交好。”郭大郎就如此说道。
    “我看对方的目的,显然就是想要利用咱们去北地边疆种棉。”这时候,一旁有人突然开口说道。
    “是又如何?难道这棉花种出来了,对咱们郭家没好处吗?”郭大郎却不那么认为:“咱们做买卖的,最是该清楚‘无利不起早’。”
    对方跟他们郭家非亲非故,要真半点图谋都不显露,倒还真需要多警惕提防。倒是像现在这样,大致猜测得出对方的目的是什么,郭大郎反而松了口气。

章节目录

流放后我靠种田位极人臣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孺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孺人并收藏流放后我靠种田位极人臣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