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来本也不打算瞒着众人。
    因为他打算利用这次机会,将同志会合法化。这种组织本身如果不做事,自然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但是这次赈灾,同志会动静挺大,有心人自然知道。也很容易找到这个组织。
    而同志会的这些读书人也得罪了本地的一些人。
    谢来要保护他们,也要为他们找一个靠山。这靠山就是皇帝。
    同时,同志会也是他的手上的资本。有了同志会,老皇帝也不能把他当作一颗弃子。
    不过谢来已经打算好了,这明面上的同志会是给人看的。背地里还要搞一个地下组织才行。有些秘密的事情,还是需要秘密来做。
    渠道也有,就是他的学堂。这不比什么渠道都安全?
    谢来心里思索着,嘴里边说着,“他们之所以帮我,是因为他们有信仰。同志……为了共同的理想和志趣聚集在一起,则为同志。我们有共同的理想,就是为了百姓。与其说帮我,不如说的是为了当地的百姓,为了他们自己。”
    “不过他们愿意相信我,也是因为我是他们其中一员。我曾经在外游历的时候,偶然的参与了一个诗会一般的组织,就是同志会。他们没有领头的人,甚至各处都不认识。但是为了共同的信念,会对同志施以援手。哪怕天下间任何一个角落,你不认识他们,但凡你是同志会的,他们会视你为同志。”谢来半真半假的说道。反正他是不会告诉别人,同志会是他建设的。也不会告诉他们,同志会真正的理念。
    三人听着心生向往。
    走遍天下皆为有志之士。
    何等壮哉。
    祝桥忙打听如何加入这个同志会,如此组织,错过了太可惜。
    谢来笑道,“我说了,要有信仰。他们都是为了百姓。等你们心中何时有了百姓了,做的事情都是从百姓的利益出发,自然就是同志。”
    此话一出,三人顿时不再言语。
    ……
    朱富贵当着全城人的面被押送去虞都了,江州的这些官吏,甭管是有没有小心思,平日里又是什么作为的,此时此刻倒是都安分了。
    谢来吩咐的事情,他们都老老实实的去做。
    谁也不敢这个时候再搞小动作。
    江州的二把手徐同知更是趁着这个机会,努力表现,力图能够在赈灾之后正式顶替自己前任上峰的位置。
    不过谢来知道,这些只是暂时的。
    等自己走后,他们就会恢复原样了。
    但是谢来暂时也管不了那么多,他首先就是治水为主。而且这种现象不是一城一地,而是全天下。
    谢来觉得自己目前也不是能管得了的。
    如今手里有了朱富贵的银子,可谓是粮草充足,加上将东州那边的模式照搬过来。
    所以江州赈灾很快就步入正途。安顿百姓、以工代赈、防治疫病。
    用于江州府的药材则是江林玉所在的江家一族出的。
    毕竟宋城珠玉在前,江林玉也不想自己显得太过没用。
    说起来江家也是大族,比宋家可要富裕许多。江林玉的话语权自然没有宋城在家里那么重。但是到底是嫡系,手里也是有一些商队的。干脆自己那部分拿出来捐掉了。外人不知道情况,以为江家站队。江家骑虎难下,只能往里面又加了许多药材。总不能比送宋家一个小商户还差了。
    只是事后江林玉少不得受了家法。
    谢来见他的时候,他人都没法坐椅子上了,只能趴着。看起来十分狼狈。
    嘴里还说着冠冕堂皇的话,“为了江州百姓,被打了又如何。我心中无惧!”
    谢来鼓励的拍了拍他的肩膀,“我们学堂就需要你这样人的人才。”未来真要是星火燎燃的时候,少不得要有所冲突。当然,那都是以后了。
    赈灾工作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没有流民了。流民们都去工作了。每日里的粥都是给一些伤病无法外出工作的人吃的。另外市面上的粮价也趋于稳定了。有了外面商队源源不断往这里送粮,粮食也不再被垄断,至少不再是天价的粮价。一般的百姓家庭省着点吃,也不至于出人命。
    就这两条,就让江州百姓对谢来这个治水钦差很是感激。
    觉得这谢青天的名号没喊错。
    谢大人来了,就还这里一片青天。
    将这些事情安排之后,谢来就回了一趟东州。那边是泄洪的必经之道。东州泄洪成功了,才能让江州泄洪。
    到了东州府城附近的时候,谢来又遇到了一些流民。只是这些人这次是往东州府来的。
    看到谢来的车队了,有人疾步走了过来,“大人!”
    谢来倒是有些印象,似乎是自己上次遇到的流民中的一些人。
    这些人给谢来磕头,“大人,吾等听沿途商人说,东州找人干活,给银子给粮,是真的吗?”
    谢来笑道,“自然是真的。”
    这也是他安排的,让那些商队回去的时候,若是在路上遇到了江东流民,就告知他们一声,可以回家了。
    家里现在条件虽然不好,但是至少可以吃上饭,不用在外颠沛流离。
    第203章 见老师
    再次来东州,这边的变化已经不是一点了。流民们基本上去跟着李文进挖掘泄洪道了。
    街上还是有粥喝,但是只有老弱才有资格去喝,强壮有力气的人都是不被允许的。
    谢来带着这群流民进城。看到这和当初走的时候完全不一样的东州府城,流民们都不敢相信。
    当初走的时候,好多的人都饿得倒在了地上啊。
    街道两边当时都被人睡满了,屋檐下躺着的都是人。路过的时候,好多人伸手要东西吃。
    当时看到那个场景,但凡是能动的,都不敢再待下去了。觉得再待下去就是死路一条。
    否则谁又愿意背井离乡的去外地讨饭呢?
    东州府果然好了。
    有人看到谢来一行人了,立马跑了过来,“大人,您回来了。大家都盼着您过来呢。”
    东州的百姓们都怕这位大人走了。然后狗官们又不干人事了。
    谢来指了指身后的流民,“带他们去安顿,先吃顿饭,然后该安排工作安排工作。住的地方还是安排在山上的棚屋。”
    也幸亏天气越来越暖和,否则住宿还真是成问题。
    这些负责招工的小吏立马去引导这些流民。
    在谢来面前,他们态度表现的非常亲民。毕竟上面有所好,下面自然要迎合。
    在外归来的流民热泪盈眶,一个个跪在地上,“大人,多谢大人!”
    这些人激动的说不出话来。
    这位他们曾经不信任的钦差大人,真的给他们东州撑起了一片天了。
    谢来下来,将他们扶起来,“都别跪了,去吃饭。吃饱饭了就去抗洪修大堤,挖沟渠。东州是你们所有人的故乡,要一起来治理。”
    送走了这些流民,谢来才去大堤上看了看。
    灾民们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方面是有吃的和银子,另外一方面是因为这也是他们的家乡,治水是为了自己,所以都很卖力。
    有些孩子都在帮着用箩筐装泥土,往大堤上运输。
    谢来一来,众人都和他打招呼,他摆摆手,让大家自己忙。
    但是大家还是都看他。
    谢来不在的这些天,东州的百姓们其实心里都不踏实。很怕他离开了。
    毕竟这位大人来之前的日子和现在相比,实在差距太大了。大家都不想再回到过去那样绝望的生活,他们希望能早日退了洪水,重新建设自己的家园。
    现在他们也不信任任何人,只信任这位善心的大人。
    谢来虽然没过去和他们接触,但是能感受到他们对自己的爱戴。那种眼神中的依赖,让人心酸。
    这个时代的百姓真的很容易满足。
    不说小康的生活了,能在灾年的时候活命,能在平日里不用卖儿卖女,得两餐温饱,这就是他们能想到的好日子了。
    哪怕这样,也难以得到。
    普天下的达官显贵,又有几个人把他们当人看呢?
    “祝桥你也是寒门出身,你曾经露出过这样的眼神吗?”
    祝桥:“……下官未曾见过大人这样的官。”他那会儿挺愤世嫉俗的。所以一心给自己找了个靠山。
    “云长玉,你呢,可有人曾经这么看你?”
    云长玉眼神闪烁,“我未曾注意过。”他以前哪里有时间去关心这些下民?他可是世家出身,生来就是要干大事的。
    谢来又问,“刘连青……”
    “未曾。”不等谢来问完,刘连青就主动回答了,“下官一心只读圣贤书。”
    谢来道,“那你们今天都长见识了,都看到了。这就是民心。”
    “对你们而言,伸伸手,就能改变他们的命运。他们不只是朝堂上众人嘴里的百姓,也不是圣贤书中的民,他们是活生生的人。说句让你们不喜欢的话,可能你们若是有一天落了难,也是他们其中的一员。”
    人都惭愧不语。
    谢来叹了口气,又振作起来,去找李文进询问如今的情况。
    李文进已经好些天没有休息了。他没日没夜的都在大堤上面,有时候还会乘船去巡视洪水变化。
    也因此,整个人身上满是泥泞,人也小消瘦不已。
    谢来都差点认不出来了。
    他见到谢来了,激动的和谢来道,“大人,下官已经计算好了,只要按着这边的泄洪道排洪,半月之内水位就会下降,地势高的地方甚至可以褪去洪水。百姓们可以陆续回归家园了。”
    谢来道,“不着急,泄洪之后,还要想办法加固河堤,以免再有洪水。百姓们也不敢再随意回去。”
    他想,那洪水滔天的场景,必定给很多人留下了阴影。
    李文进建议道,“大人,其实有些村子确实也不适合再居住了,地势太低,没有缓冲。损失最大的就是这些村子,连跑的机会都难寻。那些高地势的洪水就来得慢,还有机会跑路。怕只怕,百姓们不愿意迁居。”
    谢来摇头,“他们这次连背井离乡去讨饭都愿意了,让他们迁居,未必不愿意。只要安排得当。”
    说到底,还是银子的事儿。房子盖好了,让百姓去住,他们去不去?
    而且这些事情还需要时间。

章节目录

每天都有名师为我授课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湖涂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湖涂并收藏每天都有名师为我授课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