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罗根公司的总经办觉得谢航拿到的头等重大消息,可实际上,谢航知道的也不过只是些皮毛,是温太后属意放给海西州各大商社的鱼饵,真正的计划远比谢航想象的要庞大。
    她希望能建设电厂,建造新型电动工场,扩大电能的使用范围,重新规划和修复大雍的基础设施,而这些,单靠大雍国内目前的技术和资金是做不到的。
    但海西洲的战争是个机会。
    战火让海西洲的很多商社都无以为继,可人总要活下去的,于是平静的东方就成了他们的希望。
    像施罗德、施罗根这样的大商社,本身便拥有一定的技术和经验积累,刚好和大雍国内薄弱的领域互补。如果能把这些商社成功引入大基建计划中,不但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和成本,还能在合作中磨炼和培养出相关领域的人才,为国内继续力量。
    这个办法是陈磬钟最先提出来的。
    时至今日他也就是西洋派的领头人,但西洋派的宗旨却早已经发生了变化。海西洲依旧有很多地方值得大雍学习,但陈磬钟和他的西洋派却已经不会事事西看、原搬照抄,而是会仔细斟酌前因后果,选择适合的部分进行适度改良,然后再引入朝中。
    效果果然比之前好了许多。
    三人行必有吾师,圣人说的话是至理,但学什么还是要自己筛选。
    某一日的陈磬钟对自己的阁僚感慨道。
    阁僚以为陈阁葵是在后悔之前推进的一些西化政策,连忙开口宽慰道。
    是啊,主要给我们的时间太短了,所以才会想着尽量选现在看起来会有用的东西但海西洲近百年比我们繁荣先进这也是事实。
    陈磬钟看了他一眼,忽然问道。
    那你现在觉得呢?
    阁僚一愣。
    他有点摸不准陈磬钟的心思,犹豫了一下,才说道。
    现在我也说不好了。
    他顿了顿,到底还是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我以前觉得海西洲先进发达,有煤油车有钢铁场,能造舰船大炮可是这些现在我们都有了,有些海西洲都搞不到的东西我们能够自行生产,他们反过来要向我们购买,我都不知道该说谁更先进。
    当然,先进不能只体现在技术上,但从海西洲这场战争来看,好像离开了海外种植园的支援,那边的人也同样吃不饱穿不暖,他们的富足不是建立在自己辛苦劳作,而是有海外种植园的贴补,一旦有一天海外种植园易主,或者那里的资源和价值被攫取殆尽,那他们该怎么维持自己奢侈的生活呢?
    幕僚的问题,其实在场的所有人都清楚答案,只是没有人会把他说出来。
    怎么维持?当然是寻找新的供养地,就像吸血的蚊子,趴在别人身上吸取血肉给养,依靠的不外乎是船坚炮利的武力。
    但这是不可能持久的。
    从古至今,没有一个文明能够单纯靠着压榨和挞伐永久存续,那些曾经烜赫一时的国度早已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延续至今的,唯有大雍这样依靠自身勤奋劳作的文明。
    所以海西洲的成功之路,大雍无法复制,也不可能去走。
    三人行,有吾师。
    但吾师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自己的路,终究还是要自己琢磨着走。
    陈磬钟在提出大基建计划的时候,朝中也不是没有反对的声音。出乎意料的,这次东海郡守钱酉匡持不同意见,他觉得现在建造电厂为时尚早,而且也没有必须马上建造的紧迫性,毕竟东海的用电试点街路刚刚投入使用,目前看除了照明效果较好以外好像没有其他的优势,可一旦引入施罗德、施罗根这样的海外大商社,涡流发电机的秘密就瞒不住了。
    他希望再稳固发展一阵后再说。
    也不是没有道理,财不露白免得召人惦记,朝中也有不少人持同样的看法。
    这要换做以前,像钱酉匡这样运作出身的小郡郡守根本没有说话的机会,或者说了也会被当做没听到,更别说有人随之附和。
    可现在就不一样了。
    东海郡已经成为全大雍最重要最受瞩目的战略要地,不单单是军事上的重要,还有技术和工业上的绝对领头羊,而一手把东海拉拔到现在高度的钱酉匡,他的意见必须得到尊重。
    更别说他和北郡、西北郡都有合作关系,中都郡守谢敏达受过他的救命之恩,这些响当当的名字说出来,谁还能真敢明着跟钱酉匡对刚!?
    于是大基建方案变成了陈磬钟和钱酉匡之间的战争。
    说是战争其实也有些夸张了,只是两人就此问题展开了一场相对激烈的讨论。
    钱酉匡没有留洋的经历,他的观点全部建立在东海郡对电能的实际应用,以及他本人做生意的经验和教训,说出来的话十分接地气,也符合常人的认知。
    但陈磬钟就想得更多一些。
    他去过东海郡,也亲眼见过涡流发电机的运转过程,他认定电能终究会取代蒸汽,成为未来的核心能源。
    既然确定了方向,那为什么不提早布局?
    陈磬钟雄心勃勃,他始终觉得大雍之所以在三百年间被海西洲超越,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错过了布局黑火油的关键时机。
    --

章节目录

工业之主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晴空之下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晴空之下并收藏工业之主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