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莺心头一热。
    就连太后也有些意外:这萧照倒有些胆色。
    不过她转念又冲官家笑起来:说起来官家应当知道我有个流露民间的女儿,没想到今日机缘巧合被我遇到自己的外孙女。
    莺莺有些动容,换做寻常人是太后只怕都要隐瞒不光彩的过去,谁想太后毫不在意,可见心里还是惦念骨血亲情的。
    官家先是惊愕,而后听太后说起端倪渐渐明白过来:前些天听常乐皇姐说认了萧夫人做投缘的干女儿,想必也是这个缘故?
    太后嗔笑一声:常乐那孩子,当年与蝶娘玩得好,倒也瞒着哀家!
    官家便替皇姐打圆场:想必是当初您在洛阳,捎话怕惹您心里不痛快,索性就想着等您回汴京再说呢。却没想到今日有缘您先与外孙女相见了!
    随后便从腰间解下个白玉佩:这是大相国寺主持开过光的,正好贺母后寻访到外孙女,也是做舅舅的一份心意。
    按辈分是舅舅没错,可两人一点血缘关系都无,官家更是真龙天子,莺莺不敢接那份玉佩。
    还是太后笑,用眼神示意她收下:赶紧谢过你皇帝舅舅。
    莺莺便接过玉佩,又冲官家盈盈下拜。
    官家看上去颇为高兴,苍白脸色上浮现出了难得的红晕:难得母后有这样喜事,朕便替母后摆宴席,也叫皇亲贵胄们都知道母后寻到了血亲。一起乐呵乐呵。
    太后先是打算拒绝,想了想又没有拦着官家:那我老婆子就不客气了!
    莺莺好久才从殿门外出来,绿儿早在院子里等得心急,急不可耐冲上去,却见自己家娘子被几个宫娥簇拥着出来,打头的太监还一脸恭敬,传了软轿将自己家娘子一路送到了宫门。
    绿儿一肚子的疑问,看着轿子落下娘子出来,正要上前问,就听得宫门处萧照急切的声音:莺莺。
    莺莺抬眼去看,却见萧照一脸急切,两眼泛着血丝,丝毫没有往日里沉着镇定的模样。
    莺莺忙安抚他:我没事。
    小黄门便上前给萧照见礼:太后娘娘和官家亲自叫人扶着萧夫人上的软轿,萧大人大可放心。
    萧照眼风一动,似乎现在才看清楚那顶软轿。
    莺莺又好笑又感动,快步走过去扶住了萧照胳膊:九郎,我们上车上说话。
    马车粼粼,萧照好半天才回过神来:我知道太后是再嫁之身,却不知她居然还有孩子流落在外头。
    莺莺也感慨:谁能想到呢?
    她第二天便与萧照两人去母亲牌位暂居的寺庙,上了香,又跟母亲低声絮语了半天。
    不过心里始终困惑:娘最善良不过,与长帝姬不往来还能说是好友赌气,与亲娘都不通音讯又是为何?罔顾人伦岂不是要遭人唾弃?
    她左右想不通,便又去寻长帝姬解惑。
    长帝姬听完前因后果后长叹一声:原想将你藏过去,没想到还是被太后娘娘觉察。
    又道:蝶娘与生父感情甚笃,当初她生父缺味稀罕的药引,唯有皇家才有,蝶娘却求太后,太后娘娘不愿,她爹便去世了,想必两人就此留下心结。后面又有几件事,两人便分道扬镳渐行渐远。
    白家当家人对女儿慈爱百依百顺,可在太后眼里却是卖妻求荣使得她们母女分离的薄情郎,别说提供药引了,就是千刀万剐都使得,母女两人自然无法达成一致。
    莺莺还是心里困惑,娘亲为人大方宽容,绝不是那种得理不饶人的性子,即使当时无奈,事后也会体谅太后的不易,又怎么会老死不相往来呢?
    第116章
    什么?苏三是太后外孙女?
    苏环失声喊出来。侯爷从她口里榨出了全部消息后就将她关押在汴京城郊的庄子上, 她才得以听到门口两个看守她的媳妇子边嗑着瓜子边回话。
    那还有假?城里都传遍了,前几天宫里摆筵席庆贺老夫人和侯夫人都去了。紧闭的木门外一个媳妇子将瓜子放到牙齿间咔咔咬下去。
    苏环像是被人抽走了最后一个主心骨,失神靠在门板上。
    原来是这样!
    怪不得侯府上下对苏莺莺恭恭敬敬,太后也喜欢苏莺莺, 原来一切都是有缘故的!
    前世苏莺莺也应当是认了亲, 所以太后时常叫她进宫说话, 还时不时赏赐东西下来。
    侯府老夫人将苏莺莺视作亲孙女一样,侯夫人满口称赞儿媳妇,世子的两个通房都被撵了出去,房里干干净净连个丫鬟都没有。
    苏环还当是因为苏莺莺运气好、侯府长辈厚道、世子洁身自好的缘故。
    不是的!这些都只是因为苏莺莺是太后外孙女。
    她那个被苏老夫人骂低贱不堪乡下人的娘亲居然是太后血脉, 她并不是什么苏环口里嘲笑的南蛮,而是高高在上的凤血。
    苏环心里一阵阵发苦。
    门外的白脸媳妇子还在议论:太后大肆设宴, 竟然不避讳自己嫁过人还有孩子的事!
    有什么好避讳的?另一个媳妇子高声大嗓反驳她,改嫁还不是因为男人家不行?我们女人家就应该二嫁三嫁都使得。
    --

章节目录

我在汴京卖花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吃吃汤圆呀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吃吃汤圆呀并收藏我在汴京卖花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