凰涅天下 作者:君朝西

    分卷阅读831

    汉字语言,更重要的是,以文字教化渗透文明和价值观。

    如《三字经》中蕴含了儒家的仁、义、信、勇、智、礼和孝悌,又宣扬了从上古到唐宋,华夏万年的悠久历史,而悠久的历史就意味着文明底蕴的深厚,对文明底蕴浅的民族必然产生拉引力。

    又如《千字文》中也同样蕴含了儒家伦理道德的教育,以及华夏山川的壮丽描述,随着学子的念诵,天长日久下去,便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让学子对华夏壮丽山河产生向往,无形中增强向心力。

    《百家姓》没有文理,但它汇聚的不是一般的汉字,而是作姓氏用的汉字,这就不同了。以家族为中心、视血缘区别亲疏,正是儒家文明的核心思想之一,教之以《百家姓》,就是树立儒家的这种价值观。而且,交趾源于华夏,越族人的姓氏也是从炎黄二氏族的姓氏分支演化而来,如交趾四个王朝的皇族姓氏“吴、丁、黎、李”,就是华夏百家姓之一。解析《百家姓》中每个姓的历史,就是让人们明了姓氏的起源,“不要忘了自己的祖宗”,增强交趾人回归华夏的认同感。

    按照安南路的教化纲略,所有官学,不论州学、县学,蒙学、小学还是大学,开学就要读“三百千”,做到人人会读,个个能背。至于家馆和塾师设馆,在州县官学开学之后,所有私塾的塾师,都必须到当地的县学或州学免费学习“三百千”,考试合格后,授予蒙学塾师印历,才有坐馆教授蒙学的资格,否则就是“无证教学”,按大宋朝廷尚在试行的《教谕资格律》定罪。

    “新地有新地的好处,少了很多拘束,”卫希颜对陈如瑛道,“譬如试行之法,在这里就可试行之法就可大行其道了。还有未行之法,也可作为试点,便宜而行。”她清凉的笑意里透着几分狡黠。这种“便宜行事”,曾经任过华宋州长官的李易,无疑是体会最深刻的,而这位已被卫希颜内定为安南经略司副经略使兼提举学事的安南高官,在以后的履政中也是最能把握“便宜行事”之精髓的一位——陈如瑛认为,安南教化取得如此成就,李顺之当居首功。

    事实上,除了学政外,安南路还采用了其他手段加强文明的渗透。

    比如,在新建的交州城内,四面的内城墙上都刻着《三字经》的全文,分别用小篆、隶、行、楷四种书体,均由大宋名家书写,工匠镌刻而成。吸引了无数小民百姓跑到城墙下看稀奇。若看到其中有认得的字就很得意了,如果能连着念出一两句来就更有面子了,那些大字不识的就颇感没面,觉着无论如何也要识得两句才好。相比普通百姓,更被吸引的是那些爱好书法的文人,成日价流连于城墙之下,架着书板临摹,往往痴迷忘返,成为交州城内的一大风景。甚至有文人雇身手灵活的“高手”,夜里爬上城墙拓印书体,被巡城的官兵抓住也屡禁不止,成了交州城民一大笑谈。之后,交州文林中又刮起了一股学小篆的热潮,起因于安南经略司在西城篆墙下举办的一场书法交流会,那些自诩知识渊博的越族文士,看着满墙的篆字都傻眼了,尽管小篆不是交趾国的官方文体,但自诩源出“中华”的贵族文人们着实丢了把面子。

    又比如,安南经略司在交州官衙外面的广场上,官府布告栏对面,建了一座白色大理石雕墙,雕刻的是一棵高达三丈的巨树,刻名为“华夏姓氏源流树”。

    这棵大树的根部刻着“伏羲女娲—风姓”,代表华夏之祖。这体现了安南路的“便宜行事”,尽管《百家姓》因“女娲”之争编修版没能得到通过,但“姓氏树”即使被朝廷知道,经略司也能用话圆过去。当然,主持其事的李易也因此被安南官员认定为铁板钉钉的卫党。不过,如今的朝局,成为“卫党”是令人艳羡之事,没见先帝都被斗倒了么?卫党可是势大啊,不知有多少人暗里羡慕嫉妒李易的好运,卫国师不是那么容易攀附的。

    但说大树之上是一条大枝桠,代表“炎帝—姜姓”,枝桠上有树叶,有分枝。每一片树叶都代表姜姓的一个分支姓氏或演化姓氏,每一个小枝条则代表大分支中演化出的小分支。“炎帝—姜姓”之上是大树主干,代表“黄帝—姬姓”,伸出十二枝桠,分别为黄帝之子的赐姓。十二枝桠又分出众多的小枝条,代表分支姓氏。如夏、商、周的祖先都是黄帝的后裔,其中周承姬姓,周武王封十五弟姬公高于毕地,便以“毕”为氏;毕公高之孙在毕国亡后受封于魏地,后代便以“魏”为氏;魏氏子孙中又有受封于令狐的,便又分出“令狐”氏。四百多个姓氏便是这般一支分一支地演化而来,由“姓氏树”表现就很简单明了,只要粗识与自己姓氏相关的几个姓氏,就能找到姓氏的源头。即使不识字的,能不好奇吗?能不关心吗?若被人问起来支吾不出那太没脸了,肯定要去“寻根”。石墙下就有值守的衙吏,很热情地回答询问。不仅仅是在交州城,在安南路辖治的其他州城和县城的衙门前,也都以砖墙涂白垩,漆绘“姓氏树”,虽然不比交州城的理石树高端大气,但效果是一样的。

    作者有话要说:年底是折磨别人又被别人折磨的痛并快乐着……

    ☆、文明之治(三)

    安南路拥有一百多个州县,但除了交州是全境统治外,另外五十八个州属于大宋朝廷直接辖治的区域都只有州治所在的一县之地,所需的官吏自是大幅减少,但再小的衙门也需人手,虽然配置州县的品级官员不多,但没品级的胥吏却不算少。有品级的官员自然是大宋朝廷选官派遣,而大量的胥吏就不可能是朝廷派遣了,还是得用当地人。

    这些胥吏同样要学“三百千”。

    按照安南路的规定,担任公职的最低要求是会说大宋官话,以及会写自己的姓氏和简单的字词,比如“华夏、中国、宋、安南”这几个字词是必须会认会写的——如驿站的驿卒、衙门的捕吏。教说官话的课本就是“三百千”,当“三百千”能跟着背熟了,官话自然说得圆转了。而高一级的胥吏,比如衙门的书吏、税吏等,就不仅要说官话,还要会识字,会默写“三百千”。

    而且,所有的胥吏都要集中起来,由州县的主官讲授大宋国史馆编撰的《华夏史》,学完了或抽问考查或书面考核,合格的才能继续留在位置上,否则解职归家。

    这些胥吏属于官吏阶层中的底层人物,家中多半要靠这份公职糊口,为保住饭碗,便必须接受教化。但接受教化,不等于归心。甚至有可能因自身利益,或背后有人教唆,

    分卷阅读831

    -

章节目录

凰涅天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君朝西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君朝西并收藏凰涅天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