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处默和刘仁轨简单地商量了一下,认为敌人太多了,唐军应该尽量集中起来,避免被敌人分割歼灭。
刘仁轨负责指挥已经到达战场的战船,采取守势,呈一字横队迎敌,阻挡敌人的冲击,为后续部队赶到争取时间。
程处默负责指挥后续部队的集结。
刘仁轨、薛仁贵和秦怀道下了旗舰,乘坐游艇分别去执行任务。
刘仁轨是到最前面去指挥的,薛仁贵不能干涉他们的指挥,没事干,就跟着刘仁轨到第一线作战。
唐军有火炮的23艘楼船除了旗舰以外,其余的22艘战船因为沿途训练,因此并没有排在行军队列的前面。秦怀道是前往这支船队的。
天智国王是有备而来的,他已经将部队分为两队,一队正面进攻唐军,另一队直插唐军行军大队的中间。
战斗开始了。
唐军以先头的一艘楼船为中心,迅速向两边展开。倭奴人早有准备,他们的动作很快,当唐军的阵型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冲在最前面的战船已经进入了弓箭的射程。
刘仁轨和薛仁贵登上了一艘楼船,立即升起旗帜,作为临时指挥舰。
他们观察后发现,此时唐军阵型最前面,仅仅只有不到20艘战船,要抵挡数百艘倭奴战船几乎是不可能的。
他们看到两艘战船的中间有很大的间隙,后面的战船还没有赶上来,干脆指挥着自己的这艘船驶了过去。
此时的战场形势,如果从空中俯瞰,就可以看到,唐军的舰队就像一条细细的长蛇。倭奴人却像一把巨大的剪刀,分别对准唐军的头部和中间一段。
双方开始交火了,此时的海战远射武器主要是弓弩、抛石机,对对方的伤害不大。主要的作战形式,还是要靠近战肉搏。
薛仁贵手持弓箭,和唐军士兵们一起作战,他箭不虚发,赢得了士兵们的一阵喝彩声。
唐军装备的武器中,还有火油弹,由于抛石机的精度太差,加上倭奴战船数量太多,虽然烧毁了倭奴人的一些战船,但是阻止不了他们的接近。
士兵们对于燃烧瓶的威力信心满满,他们握住燃烧瓶,等倭奴战船到了只有十几米的时候,点燃了瓶口的油布,朝着倭奴人的战船扔去。
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
唐军士兵扔过去的燃烧瓶竟然大部分掉下了海里。他们仔细观察才发现,倭奴人在船头支起了渔网,燃烧瓶扔到了上面,大部分被弹开了,掉到海里。
有些燃烧瓶掉到了船上,但是地面上还有一张网,燃烧瓶完好无损的掉到了网上。倭奴人捡起来直接扔了回来。
原来,倭奴人早已研究了唐军的作战特点,预先做好了准备。
就在唐军郁闷的时候,倭奴人已经靠了上来,短兵相接了。
薛仁贵握住一把陌刀,狠狠地砍向了一名倭奴士兵。
倭奴国王天智对于这次海战做了充分的准备。唐军的舰船高大,还有火油弹和燃烧瓶等武器,这些他也都预先做了准备。
他的战术是首先将唐军的舰队,截断成两部分,然后再向心冲击,将唐军再继续分割,利用自己的兵力优势,将唐军各个击破。
开战以后,战场的形势,基本上是按照天智的预想发展的。倭奴人成功地将唐军分割成了几段。
天智国王看到自己遮天蔽日的庞大舰队,充满了胜利的信心。
刘仁轨和薛仁贵所在的战船,被四艘倭奴人的战船包围了,倭奴人拼命地往上爬来。多亏了楼船高大,唐军居高临下,勉强阻止住了倭奴人的进攻。
刘仁轨指挥着战船边打边退,尽可能的将唐军战船靠拢在一起。
程处默的情况也差不多,他和部分唐军的战船也陷入了倭奴人的重围。
再说秦怀道,他在倭奴人分割之前,赶到了唐军的炮舰舰队。他把22艘炮舰排成三列,每列相距200米左右,平行前进。这样便于充分发挥炮舰的侧舷火力。
炮手们是第一次将火炮用于实战,心中难免有些紧张。在最右边一列最前面的一艘炮舰,首先接近了敌人。
对方是一艘两桅杆的海秋战船,长14丈,可以装载220名士兵,是倭奴人的主力战舰之一。
唐军炮舰上的炮手队长,为了保险起见,一直没有下达开炮的命令,直到敌舰距离唐军30米的时候,才下达了开火的命令。
舰艏的一门大炮和侧舷的六门火炮同时开火,这么近的距离,用不着什么精确瞄准,全部命中了敌舰。
六颗炮弹命中了敌舰吃水线附近,直接就在上面开出了六个大洞。一发炮弹打偏了,击中了一副桅杆,直接将桅杆打成两段。
敌舰在风浪中颠波,破口处不断进水,随即开始倾斜,接着就沉没了。
唐军将士们一阵欢呼,接着开始瞄准下一首敌舰,这次是一艘较小的战船,唐军一排炮弹过去,直接就将敌舰打散架了。
20分钟不到,唐军就击沉了30多艘敌舰。其余的敌舰,看到唐军有如此恐怖的武器,全都惊呆了。大部分敌舰调转船头,逃之夭夭。
秦怀道带着炮舰在前面开路,唐军的其他舰船就跟随在他们后面。一路过去势不可挡。
他们不断的救援出被敌人包围的舰船,他们身后的舰队也越来越大了。
倭奴国王天智以前也听说过,唐军拥有大炮,可是他没有想到,唐军已经将大炮安放在了战船上。
就在这时,天智远远的看见,自己的最大型号战船中的一艘,面对唐军的炮舰,一个照面就被击毁了。
天智欲哭无泪,知道这仗是没法打下去了,他无奈地发出了撤退的信号。
这场突如其来的海战结束了,唐军损失惨重,172艘战船被击沉,阵亡士兵多达2700余人。
倭奴国海军的损失更大,619艘战船被击沉,阵亡士兵多达8000余人。
这还不是最关键的,经过了这场残酷的海战,倭奴国拼凑起来的海军,很多邦国都失去了信心,他们各自回到了自己的领地。从此,倭奴国海军基本上对大唐构不成威胁了。
这次海战锻炼了大唐的海军,程处默等人也迅速成长了起来。
刘仁轨负责指挥已经到达战场的战船,采取守势,呈一字横队迎敌,阻挡敌人的冲击,为后续部队赶到争取时间。
程处默负责指挥后续部队的集结。
刘仁轨、薛仁贵和秦怀道下了旗舰,乘坐游艇分别去执行任务。
刘仁轨是到最前面去指挥的,薛仁贵不能干涉他们的指挥,没事干,就跟着刘仁轨到第一线作战。
唐军有火炮的23艘楼船除了旗舰以外,其余的22艘战船因为沿途训练,因此并没有排在行军队列的前面。秦怀道是前往这支船队的。
天智国王是有备而来的,他已经将部队分为两队,一队正面进攻唐军,另一队直插唐军行军大队的中间。
战斗开始了。
唐军以先头的一艘楼船为中心,迅速向两边展开。倭奴人早有准备,他们的动作很快,当唐军的阵型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冲在最前面的战船已经进入了弓箭的射程。
刘仁轨和薛仁贵登上了一艘楼船,立即升起旗帜,作为临时指挥舰。
他们观察后发现,此时唐军阵型最前面,仅仅只有不到20艘战船,要抵挡数百艘倭奴战船几乎是不可能的。
他们看到两艘战船的中间有很大的间隙,后面的战船还没有赶上来,干脆指挥着自己的这艘船驶了过去。
此时的战场形势,如果从空中俯瞰,就可以看到,唐军的舰队就像一条细细的长蛇。倭奴人却像一把巨大的剪刀,分别对准唐军的头部和中间一段。
双方开始交火了,此时的海战远射武器主要是弓弩、抛石机,对对方的伤害不大。主要的作战形式,还是要靠近战肉搏。
薛仁贵手持弓箭,和唐军士兵们一起作战,他箭不虚发,赢得了士兵们的一阵喝彩声。
唐军装备的武器中,还有火油弹,由于抛石机的精度太差,加上倭奴战船数量太多,虽然烧毁了倭奴人的一些战船,但是阻止不了他们的接近。
士兵们对于燃烧瓶的威力信心满满,他们握住燃烧瓶,等倭奴战船到了只有十几米的时候,点燃了瓶口的油布,朝着倭奴人的战船扔去。
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
唐军士兵扔过去的燃烧瓶竟然大部分掉下了海里。他们仔细观察才发现,倭奴人在船头支起了渔网,燃烧瓶扔到了上面,大部分被弹开了,掉到海里。
有些燃烧瓶掉到了船上,但是地面上还有一张网,燃烧瓶完好无损的掉到了网上。倭奴人捡起来直接扔了回来。
原来,倭奴人早已研究了唐军的作战特点,预先做好了准备。
就在唐军郁闷的时候,倭奴人已经靠了上来,短兵相接了。
薛仁贵握住一把陌刀,狠狠地砍向了一名倭奴士兵。
倭奴国王天智对于这次海战做了充分的准备。唐军的舰船高大,还有火油弹和燃烧瓶等武器,这些他也都预先做了准备。
他的战术是首先将唐军的舰队,截断成两部分,然后再向心冲击,将唐军再继续分割,利用自己的兵力优势,将唐军各个击破。
开战以后,战场的形势,基本上是按照天智的预想发展的。倭奴人成功地将唐军分割成了几段。
天智国王看到自己遮天蔽日的庞大舰队,充满了胜利的信心。
刘仁轨和薛仁贵所在的战船,被四艘倭奴人的战船包围了,倭奴人拼命地往上爬来。多亏了楼船高大,唐军居高临下,勉强阻止住了倭奴人的进攻。
刘仁轨指挥着战船边打边退,尽可能的将唐军战船靠拢在一起。
程处默的情况也差不多,他和部分唐军的战船也陷入了倭奴人的重围。
再说秦怀道,他在倭奴人分割之前,赶到了唐军的炮舰舰队。他把22艘炮舰排成三列,每列相距200米左右,平行前进。这样便于充分发挥炮舰的侧舷火力。
炮手们是第一次将火炮用于实战,心中难免有些紧张。在最右边一列最前面的一艘炮舰,首先接近了敌人。
对方是一艘两桅杆的海秋战船,长14丈,可以装载220名士兵,是倭奴人的主力战舰之一。
唐军炮舰上的炮手队长,为了保险起见,一直没有下达开炮的命令,直到敌舰距离唐军30米的时候,才下达了开火的命令。
舰艏的一门大炮和侧舷的六门火炮同时开火,这么近的距离,用不着什么精确瞄准,全部命中了敌舰。
六颗炮弹命中了敌舰吃水线附近,直接就在上面开出了六个大洞。一发炮弹打偏了,击中了一副桅杆,直接将桅杆打成两段。
敌舰在风浪中颠波,破口处不断进水,随即开始倾斜,接着就沉没了。
唐军将士们一阵欢呼,接着开始瞄准下一首敌舰,这次是一艘较小的战船,唐军一排炮弹过去,直接就将敌舰打散架了。
20分钟不到,唐军就击沉了30多艘敌舰。其余的敌舰,看到唐军有如此恐怖的武器,全都惊呆了。大部分敌舰调转船头,逃之夭夭。
秦怀道带着炮舰在前面开路,唐军的其他舰船就跟随在他们后面。一路过去势不可挡。
他们不断的救援出被敌人包围的舰船,他们身后的舰队也越来越大了。
倭奴国王天智以前也听说过,唐军拥有大炮,可是他没有想到,唐军已经将大炮安放在了战船上。
就在这时,天智远远的看见,自己的最大型号战船中的一艘,面对唐军的炮舰,一个照面就被击毁了。
天智欲哭无泪,知道这仗是没法打下去了,他无奈地发出了撤退的信号。
这场突如其来的海战结束了,唐军损失惨重,172艘战船被击沉,阵亡士兵多达2700余人。
倭奴国海军的损失更大,619艘战船被击沉,阵亡士兵多达8000余人。
这还不是最关键的,经过了这场残酷的海战,倭奴国拼凑起来的海军,很多邦国都失去了信心,他们各自回到了自己的领地。从此,倭奴国海军基本上对大唐构不成威胁了。
这次海战锻炼了大唐的海军,程处默等人也迅速成长了起来。